財富分配方式和分配格局,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形成的基礎。想“吃三輩子”的人越多,發展動能越弱,如果有條件的年輕人普遍產生這樣的想法,那我們國民精神中的進取精神就會慢慢流失。
  □金嶺
  北京一初中男生小虎,最近常鬧著要輟學,老師都管不了,問及原因,小虎說:“我家租房收多少錢我都心裡有數,那些錢夠我吃三輩子了,為什麼還要上學?我只要會收房租就行了。”原來小虎家有14套房子,從小生活條件優越,他不明白為什麼要上學。
  初看這條新聞,可能一笑了之。但孩子雖小,話卻說到了痛處。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,我們身邊已經出現了一個不必靠勞動,而是靠財產性收入維持優越生活的群體,作為這個群體的一員,小虎指出了一個嚴肅事實:一些人已隱約內生出了一種寄生在財富上的惰性。
  不知道這個群體有多大,但這種苗頭是顯而易見的。小虎的想法絕不是孤例,現在城市裡擁有幾套房子的家庭不在少數,尤其是城市獨生子女家庭,多少年後一個孩子坐擁幾套房產,可能會成為很普遍的現象,有條件像小虎一樣靠房租“吃三輩子”的人恐怕不會太少,至於那些先富起來的群體,後代們“吃三輩子”的資本則更加雄厚。一般情況下,雖然家裡有花不完的錢,家長也不太可能讓孩子輟學從事專業的享受“工作”,但應看到,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,是一種很值得正視的新現象。
  “吃三輩子”,說白了就是再也不用勞動了,上學就更沒有必要了。個人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,只要不違法犯罪,“吃三輩子”當然可以,但作為社會的一員,把未來寄希望於“吃三輩子”的財富上,不想再做任何事,甚至連學也不用上,那他自身的發展會停滯,最終會沉澱為社會惰性的一部分。在最該有夢的年齡,孩子為什麼會下“吃三輩子”的決心?除了從家庭教育找原因之外,更重要的是要看到,財富分配方式和分配格局,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形成的基礎,這裡面有值得深思的大問題。一個社會的活力,永遠來自勞動,沒有了勞動,也就沒有了智慧和創造,更談不上什麼文化的進化。想“吃三輩子”的人越多,發展動能越弱,如果有條件的年輕人普遍產生這樣的想法,那我們國民精神中的進取精神就會慢慢流失。
  這種惰性通過大眾文化向同齡人輻射,就會成為一種誤導年輕人病態文化,事實上這種文化已經隱約出現在我們身邊。現在我們社會有一種惡俗的風氣,平民子弟的奮鬥精神得不到多少人的贊賞,少數官二代、富二代、星二代們從肚子裡帶出來的人生紅利反而被很多人仰視羡慕嫉妒,這已經成為瀰漫在大眾文化中的病毒。這種病毒在我們電影電視和流行讀物中隨處可見,比如財富階層的一些人,早就填好了“吃三輩子”的賬單,他們津津樂道的是貴族文化,從教育、價值觀、生活方式等方面,都自覺地和普通民眾拉開距離;更有甚者,現在一些大學甚至為這種貴族式的需求提供便利,比如為富裕家庭子弟提供裝了空調的單間,校園裡還開了不少投其所好的豪華餐廳等等。
  這種病態文化沉澱出的頑固保守的惰性,無疑是社會演進的巨大精神負擔。一個社會的活力,來自於精英階層的創造,更來自於社會成員在不斷競爭中表達向上流動的願望,把“吃三輩子”的家底都備好了,人性也就慢慢退化了,社會活力也就隨之降低了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“吃三輩子”的惰性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dgjavtdlel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